© Zhallen|Powered by LOFTER

非常有想法的一本书,作品语言犀利,道理明晰,逻辑严谨,值得一看。什么是民主呢?其实我是赞成精英治国的。我们大多都对政治没有兴趣,为什么呢?因为政治其实很复杂呀,如果我们不打算在体制内谋生的话,真的没兴趣去了解那些复杂的政治体系,权利机构。即使在民主的西方,也有很多民众根本不了解什么议会,议员,选举体制什么的。政治,它也是一项专业,了解它,也是需要花时间,花成本的。所以很多人懒得了解。所以,即使民主了,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呢?或者根本没兴趣行使。这个世界总是有人对政治有兴趣,有人毫无兴趣。我就是后者。那我干嘛还要读这本书???

 

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。当一个恶行的链条足够漫长,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这个链条的全貌时,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理由觉得自己无辜。 而所谓人性觉醒,就是从自己所隐身的角色中抽身出来,恢复成独立、完整并需要为自己一举一动负责的人,从制度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,在更广阔的天空下,看到雨滴如何汇成洪水。

 

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,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。对于解决自我的渺小感,爱情只是伪币。

 

理性的无知与蒙昧的自我保护。 对于一些人,无知可以带来利益;对于另一些人,无知可以带来安全;对于还有一些人,无知则可以满足其意识形态的偏执。在这里,无知就像一块大肥肉,各路苍蝇、蚂蚁、豺狼可以蜂拥而至各取所需。 一个人“看到”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“看见”它,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。中文里有个更简洁的词,叫做“视而不见”。

 

“理性无知”:当”无知“合乎人们的”理性“时,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,刻意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。

 

我不认为中国人具有某种胎记式的国民性——事实上我认为,认定自由、民主“只适合西方”的看法是一种变相的种族主义,而种族主义是一种过于懒惰的世界观。

 

人权观念的伦理基础不是任性,而是博爱。

 

愤怒之所以令人上瘾,大约是因为愤怒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。人是需要自我认同的,换个现在流行的说法,人是需要“存在感”的,而正义的自我认识是这种“存在感”的要素之一。

 

正如市场经济体系中缺少的往往不是资本,而是引导这些资本流向合理项目的中间人,一个正常社会中缺少的往往不是人的善意,而是引导这些善意流向弱势群体的中间人。

 

民主的观念基础无非是两点: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。

 

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,无论是什么风味的,嚼着嚼着都没有了味道。

 

民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的自由,因为自由哺育观念的多样性。

 

观念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:以前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,开始变成问题了。